聲音助眠有用嗎?關鍵在「什麼時候關掉」

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睡前不要看電視、不要滑手機,會睡不好。」因為螢幕的藍光可能抑制褪黑激素分泌,讓人難以入睡。但如果我們「不看」,只是單純「聽」,情況會不會不一樣?

不少人發現,睡前透過聲音助眠反而更容易放鬆,像是輕音樂、有聲書、Podcast,甚至是那些熟到不行的老影集(只用耳朵聽),都有人拿來當作睡前背景聲。有研究顯示,對一些原本就有睡眠障礙的人來說,有超過一半會靠指壓、音樂或冥想等整合醫學助眠 [1]

當然,聲音助眠也不是對每個人都完全適用,還是有一些小地方需要注意。這篇文章整理自 CNN 一則關於「聲音助眠」的報導,希望能為有睡眠困擾的你提供一些方向。

一位女子躺在床上閉上眼睛準備入睡,床邊的音響正在播放聲音,房間燈光柔和昏暗,營造出寧靜的氛圍。
示意圖翻攝自 ChatGPT / imetta 療癒我製圖

聲音助眠的關鍵在於「幫助放鬆」而不是「越聽越清醒」

如果想透過聽有聲書、Podcast、音樂或電視節目來幫助入睡,有個重點非常重要:「這些內容必須能夠讓人放鬆,而不是越聽越有精神。」

睡眠醫學主治醫師沙利尼·帕魯蒂博士(Dr. Shalini Paruthi)指出,如果內容太吸引人,反而讓人越聽越清醒、延後睡眠時間,長期下來對健康會造成負面影響。成年人每天最好還是要有穩定的 7 小時睡眠,身體和大腦才能正常運作。

英國心理學家暨睡眠專家琳賽·布朗寧博士(Dr. Lindsay Browning)建議,內容不要太刺激緊湊,或太讓人好奇後續發展,例如慢節奏的睡前故事、已經聽過很多次的節目,或是重播看過好幾次的影集。

一支智慧型手機橫放在木質桌面上,螢幕顯示正在播放音樂,並已啟用 10 分鐘的睡眠定時功能。
示意圖翻攝自 ChatGPT / imetta 療癒我製圖

聲音該播到什麼時候停止?

雖然有些聲音能幫助入睡,但如果整晚持續播放,反而可能干擾睡眠品質。專家建議,可以設定自動關閉的計時器,讓聲音在你入睡後不久就自動靜音。因為若聲音一直持續播放,節目、Podcast 或音樂中一旦出現非常突兀的音效、頻率或音量變化,都可能讓大腦受到驚擾。

這些聲音不一定會讓你整個人醒過來,但可能會造成一些你自己沒察覺到的「小型清醒」,這些小小的干擾累積起來,也會讓睡眠變得片段、容易疲倦。

不過,對於居住環境較吵的人,如果是持續穩定的聲音,例如白噪音或 ASMR 反而可能更有幫助。例如深夜外面會有酒吧打烊、人群講話的嘈雜聲,穩定的聲音就能抑制這類環境音。

一位男子平躺在床上準備入睡,眉頭微皺,畫面上浮現多個可愛的對話框,顯示他正在進行「認知洗牌」練習,對話框中出現 car、apple、cat、moon 等隨機詞彙,展現他試圖分散注意力、幫助入睡的情境。
示意圖翻攝自 ChatGPT / imetta 療癒我製圖

失眠怎麼辦?

有些人睡前聽點聲音,不只是幫助放鬆而已,更是為了在睡著前壓住腦海中不斷冒出的念頭。布朗寧博士指出,白天先主動處理這些思緒,會比晚上才開始「轉移注意力」來得有效。

另外,也可以嘗試一種叫做「認知洗牌」的技巧,意思是讓大腦隨機想到一些無關情緒的單字,像是車子、蘋果、貓咪、月亮等,讓注意力從焦慮中抽離,進入放鬆狀態

布朗寧也提醒,比起一直靠外在聲音來蓋住內心的焦慮,學會讓腦袋自然安靜下來,長遠來說會是更好的方法。如果你已經試著靠聲音幫助入睡 2 到 4 週,卻還是睡不好,那可能就需要找睡眠專科醫師協助,了解背後的真正原因。

一位年輕女子正坐在床上準備入睡,臉上露出平靜神情,身體被溫暖的紅光照亮,營造出安定且放鬆的睡前氛圍。
示意圖翻攝自 ChatGPT / imetta 療癒我製圖

【免責聲明】
本篇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分享與科學研究資訊整理之用,非用於診斷、治療、醫療建議或替代醫師專業意見,亦不作為產品療效之保證或宣稱。如有健康相關問題,請洽詢專業醫師評估。

參考資料:C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