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紅外線、遠紅外線差在哪?「紅光」不等於紅外線

我們平常感受到的光,是認識這個世界很重要的一部分。不過除了眼睛看得到的光,其實在電磁波的光譜中,還藏著很多我們「看不到」的光線,例如紅外線。這些不同波長的光,近年來在健康、醫療、甚至科技領域,都被發現有不少驚人的用途,正慢慢改變我們對光的想像!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帶你一起了解什麼是紅光近紅外線中紅外線和遠紅外線,聊聊各自有什麼不同、有哪些特色,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悄悄發揮影響力。

電磁波光譜圖,顯示從短波長的宇宙線到長波長的電力週波,其中包含可見光與紅外線區段,並標示紅光與紅外線的相對位置與波長範圍。
示意圖翻攝自 imetta 療癒我

什麼是紅光、近紅外線、中紅外線、遠紅外線?

要搞懂這些光線,我們得先把這些光放進一個叫做「電磁波譜」的大框架裡來看。

簡單說,電磁波譜就像是一條超長的光線尺,從能量超強的伽瑪射線,到日常用的無線電波都包含在裡面。而我們眼睛能看到的可見光,其實只佔了這條尺上非常小的一段,大約是波長 400 到 750 奈米nm)之間而已。

  • 紅光:波長大約落在 620 到 750 奈米之間,是可見光裡波長最長的一種

有趣的是,紅光在光譜上接下來的,就是我們看不見的「紅外線」。紅外線又可以細分成三種,包括「近紅外線」、「中紅外線」和「遠紅外線」。雖然這些光線我們肉眼看不到,但三者各自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

  • 近紅外線近紅外光):波長介於 750 到 1,500 奈米,緊接在紅光之後,是紅外線裡波長最短的那段。
  • 中紅外線:波長介於 1,500 到 3,000 奈米之間,位在近紅外線和遠紅外線的中間段。
  • 遠紅外線:波長介於 3,000 奈米到 1 毫米mm),是紅外線家族中的「長波段」代表。
赤裸上身的男子站立在紅光儀前,進行全身照射療程。紅光面板散發出高強度的紅光與近紅外光,用於肌膚修復、緩解肌肉痠痛與提升細胞代謝。
示意圖翻攝自 Adobe Stock

紅外線和紅光的差別是什麼?

雖然這些光線在波長上看起來很接近,但物理特性和對身體產生的影響卻差很多。關鍵就在於能穿透多深,以及和身體組織「互動」的方式不一樣!

  • 紅光:可見光裡波長最長的光,可以穿透皮膚的表層,一路深入到真皮層。發出的能量會被細胞裡的「發電廠」,也就是粒線體吸收,進而提升細胞產生能量(ATP)的能力,幫助組織修復、加速再生。

  • 近紅外線近紅外光):紅外線中波長最短的一段,不只可以穿透皮膚,還能深入肌肉,甚至到達骨頭和神經組織。其作用方式跟紅光有些類似,能影響細胞功能,幫助組織修復、促進血液循環生成膠原蛋白,同時也能減緩發炎和疼痛。

  • 中紅外線:波長比近紅外線還長,因此能夠更深入穿透身體,進入像是肌肉、脂肪和結締組織這些軟組織,常用來促進局部循環、擴張血管,讓身體放鬆、代謝變好。

  • 遠紅外線:波長最長,穿透也最深,能深入影響軟組織和細胞活動。其作用方式主要是透過「熱輻射」,能量會被體內的水分子吸收,產生分子振動和摩擦,進而形成深層溫熱效應。這有助於促進局部循環、提升代謝、加快修復速度,也能改善細胞的氧氣利用效率。

紅外線電暖器近拍特寫,呈現發熱管與前方防護柵欄的細節,散發出強烈橘紅色熱能,用於冬季保暖或室內加熱設備。
示意圖翻攝自 Freepik

了解紅光近紅外線中紅外線遠紅外線之間在波長、穿透深度、作用方式與能量表現上的不同,有助於我們更明確挑選適合的產品或療法。

無論是紅光在細胞修復上的應用,還是紅外線在深層熱療、促進循環方面的效果,這些光其實正在默默改變我們對健康的理解。隨著科技不斷進步,這些光波的應用也將越來越精準、普及,未來在保健領域的發展,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黑色背景中出現一道紅光。
示意圖翻攝自 Freepik
參考資料:Celli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