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熱中暑喝冰水就好?體溫超過1標準「應立刻送醫」

最近是不是常覺得「一出門就像在烤箱裡」?才走幾步路,身上就開始冒汗,衣服黏在背上,連呼吸都覺得悶。白天熱,晚上更熱,冷氣不敢關,睡覺也睡不好,整個人一整天都昏沉沉的。

臺灣的夏天似乎越來越誇張,氣溫動不動就破 35 度,連傍晚都還像正中午一樣熱。但你知道嗎?這樣的高溫不只是讓人不舒服,還真的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負擔!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想討論為什麼天氣一熱身體就跟著受不了?有什麼避暑觀念是我們一直搞錯的?又有什麼簡單實用的方法,能幫助我們健康又舒服地度過炎炎夏日?

熱衰竭與熱中暑的比較圖,左側為熱衰竭,顯示中度熱傷害,體溫約 37.5 至 40°C,症狀包括噁心、頭痛、心跳加快、冒冷汗與全身無力,建議的處理方式為立即移至陰涼處、補水、冷敷與休息,多數情況下可恢復;右側為熱中暑,屬於重度熱傷害,體溫通常超過 40°C,症狀包含意識混亂、行為異常、語無倫次、體溫過高與呼吸急促等,須立即送醫處理,否則可能導致器官損傷甚至死亡。
示意圖翻攝自 imetta 療癒我

高溫如何影響身體?

當我們身處在高溫環境中,身體會啟動「自救機制」來幫自己降溫,最明顯的就是排汗。排汗是身體用來散熱的一種方式,就像冷氣開太強時會滴水一樣,身體要靠流汗把熱氣帶走。

問題是,如果天氣太熱、環境又悶不通風,我們的汗一直出、體內水分跟電解質卻跟不上,身體就會開始吃不消。你可能會覺得頭暈心悸注意力變差、甚至突然沒有食慾,這些都可能是「熱衰竭」或「中暑」的前兆。

高溫也會影響到我們的睡眠、情緒、皮膚狀況。睡不好會讓整天更累,皮膚被悶著可能會冒痘長疹子,甚至讓原本有慢性病的人病情惡化。高溫不是只是「熱而已」,而會全面影響我們的身體和生活。

炎炎夏日中,一名女子在海邊補充水分,提醒天氣炎熱時應適時補水以維持身體健康。
示意圖翻攝自 Freepik

如何快速消暑?

想要身體在夏天過得舒服一點,第一件事就是正確地補水不是等口渴才喝水,也不是狂灌水就好,而是少量多次分批補充,讓身體慢慢吸收。有時候加一點鹽喝點電解質水運動飲料,反而更能補回身體流失的水分和礦物質。

再來是飲食。多吃含水量高的食物,像是西瓜小黃瓜番茄這類清爽又補水的蔬果,可以幫助你從食物中自然補水。也盡量少吃太油太辣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讓身體代謝變得更吃力,也更容易流汗。

另外,穿著與作息也很關鍵。出門時盡量穿輕薄透氣的淺色衣物帽子陽傘冰涼毛巾這類小工具都可以善用。

最後,盡量避免在正中午11 點到下午 2 點外出,如果真的要出門,記得多找陰影處,並且適量補水防曬也都要顧好。室內也別悶著不開窗,循環扇搭配冷氣自然通風,效果會比開強冷氣來得健康。

一名女子在烈日下遮陽皺眉,身上掛著毛巾,表情顯露不適,呈現炎炎夏日容易中暑的情境。
示意圖翻攝自 Freepik

常見的避暑迷思

一直吹冷氣就不會中暑?」其實長時間待在冷氣房裡,如果溫度調得太低、空氣太乾,反而容易造成頭痛、肌肉僵硬,還可能誘發「冷氣病」。更重要的是,從超冷的室內突然走到超熱的戶外,身體來不及適應溫差,反而更容易出問題

喝冰水最快降溫?」雖然喝冰水當下真的很爽,但太冰的水進到胃裡,會讓腸胃血管突然收縮,有些人會因此腹痛、甚至拉肚子。身體也會因為溫度差而額外產熱,反而越喝越熱

不動比較不會流汗,應該就比較不會熱吧?」其實當你都不動、待在悶熱的環境裡,身體的血液循環變差,散熱效果也會變差。適度的活動、加強通風反而能讓身體代謝好一點,不是越躺越涼,而是越動越順

一名女子站在豔陽下背部冒汗,用手遮陽,呈現高溫曝曬下中暑風險高的夏日場景。
示意圖翻攝自 Freepik

熱衰竭或中暑如何快速恢復?

就算你再怎麼小心,夏天待在高溫環境裡久了,身體還是有可能出現「熱衰竭」或「中暑」的狀況。這時候要怎麼做,才不會讓身體繼續惡化下去?

如果出現頭暈噁心心跳變快全身無力冒冷汗的狀況,先別硬撐!請立刻停下手邊的事,找個陰涼有空氣流通的地方坐下來慢慢喝水,幫身體補充流失的水分。如果手邊有濕毛巾或濕紙巾,也可以擦擦脖子手臂腳踝這些地方,幫助散熱。

如果體溫很高,甚至已經開始有意識模糊、講話怪怪的情況,那就不是「熱到不舒服」而已,很可能已經中暑了!這種情況不能再拖,應該立刻送醫,或請身邊的人幫忙叫救護車。中暑嚴重的話真的會危及生命,千萬不能大意!

平常在外活動時,也要多注意身邊人的狀況,尤其是小孩、長輩、或本身有慢性疾病的人,身體比較難適應溫度變化,更需要我們多幫忙觀察!早一點發現、早一點處理,就能避免小問題變成大麻煩!

炎炎夏日的晴朗天空,陽光強烈照耀,天空湛藍雲朵飄渺,呈現高溫酷熱的夏季氛圍。
示意圖翻攝自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