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不是常覺得「一出門就像在烤箱裡」?才走幾步路,身上就開始冒汗,衣服黏在背上,連呼吸都覺得悶。白天熱,晚上更熱,冷氣不敢關,睡覺也睡不好,整個人一整天都昏沉沉的。
臺灣的夏天似乎越來越誇張,氣溫動不動就破 35 度,連傍晚都還像正中午一樣熱。但你知道嗎?這樣的高溫不只是讓人不舒服,還真的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負擔!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想討論為什麼天氣一熱身體就跟著受不了?有什麼避暑觀念是我們一直搞錯的?又有什麼簡單實用的方法,能幫助我們健康又舒服地度過炎炎夏日?

高溫如何影響身體?
當我們身處在高溫環境中,身體會啟動「自救機制」來幫自己降溫,最明顯的就是排汗。排汗是身體用來散熱的一種方式,就像冷氣開太強時會滴水一樣,身體要靠流汗把熱氣帶走。
問題是,如果天氣太熱、環境又悶不通風,我們的汗一直出、體內水分跟電解質卻跟不上,身體就會開始吃不消。你可能會覺得頭暈、心悸、注意力變差、甚至突然沒有食慾,這些都可能是「熱衰竭」或「中暑」的前兆。
高溫也會影響到我們的睡眠、情緒、皮膚狀況。睡不好會讓整天更累,皮膚被悶著可能會冒痘、長疹子,甚至讓原本有慢性病的人病情惡化。高溫不是只是「熱而已」,而會全面影響我們的身體和生活。

如何快速消暑?
想要身體在夏天過得舒服一點,第一件事就是正確地補水!不是等口渴才喝水,也不是狂灌水就好,而是少量多次、分批補充,讓身體慢慢吸收。有時候加一點鹽、喝點電解質水或運動飲料,反而更能補回身體流失的水分和礦物質。
再來是飲食。多吃含水量高的食物,像是西瓜、小黃瓜、番茄這類清爽又補水的蔬果,可以幫助你從食物中自然補水。也盡量少吃太油、太辣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讓身體代謝變得更吃力,也更容易流汗。
另外,穿著與作息也很關鍵。出門時盡量穿輕薄、透氣的淺色衣物,帽子、陽傘、冰涼毛巾這類小工具都可以善用。
最後,盡量避免在正中午(11 點到下午 2 點)外出,如果真的要出門,記得多找陰影處,並且適量補水,防曬也都要顧好。室內也別悶著不開窗,循環扇搭配冷氣或自然通風,效果會比開強冷氣來得健康。

常見的避暑迷思
「一直吹冷氣就不會中暑?」其實長時間待在冷氣房裡,如果溫度調得太低、空氣太乾,反而容易造成頭痛、肌肉僵硬,還可能誘發「冷氣病」。更重要的是,從超冷的室內突然走到超熱的戶外,身體來不及適應溫差,反而更容易出問題。
「喝冰水最快降溫?」雖然喝冰水當下真的很爽,但太冰的水進到胃裡,會讓腸胃血管突然收縮,有些人會因此腹痛、甚至拉肚子。身體也會因為溫度差而額外產熱,反而越喝越熱。
「不動比較不會流汗,應該就比較不會熱吧?」其實當你都不動、待在悶熱的環境裡,身體的血液循環變差,散熱效果也會變差。適度的活動、加強通風反而能讓身體代謝好一點,不是越躺越涼,而是越動越順。

熱衰竭或中暑如何快速恢復?
就算你再怎麼小心,夏天待在高溫環境裡久了,身體還是有可能出現「熱衰竭」或「中暑」的狀況。這時候要怎麼做,才不會讓身體繼續惡化下去?
如果出現頭暈、噁心、心跳變快、全身無力或冒冷汗的狀況,先別硬撐!請立刻停下手邊的事,找個陰涼、有空氣流通的地方坐下來,慢慢喝水,幫身體補充流失的水分。如果手邊有濕毛巾或濕紙巾,也可以擦擦脖子、手臂或腳踝這些地方,幫助散熱。
如果體溫很高,甚至已經開始有意識模糊、講話怪怪的情況,那就不是「熱到不舒服」而已,很可能已經中暑了!這種情況不能再拖,應該立刻送醫,或請身邊的人幫忙叫救護車。中暑嚴重的話真的會危及生命,千萬不能大意!
平常在外活動時,也要多注意身邊人的狀況,尤其是小孩、長輩、或本身有慢性疾病的人,身體比較難適應溫度變化,更需要我們多幫忙觀察!早一點發現、早一點處理,就能避免小問題變成大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