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羅病毒「不怕酒精」?6類人慎防

噁心、想吐、肚子痛又拉肚子,還發燒、頭暈、全身痠痛,累得不得了嗎?小心這些都可能是感染諾羅病毒的症狀。諾羅病毒是一種傳染力非常強的病毒,特別是在 11 月到隔年 3 月最流行,學校、醫院、餐廳、人多的地方都很容易爆發。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帶你認識諾羅病毒的症狀、傳染方式,還有專家建議的治療與預防方式。

諾羅病毒是腸胃炎的頭號元凶,在 11 月到隔年 3 月最流行,主要特性包括生存能力極強、糞口傳播,傳播速度極快。感染者的主要症狀為狂拉猛吐。
示意圖翻攝自 imetta 療癒我

什麼是諾羅病毒?

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介紹,諾羅病毒(Norovirus)可感染人類引起腸胃道發炎,針對諾羅病毒引起的腸胃炎,目前沒有特效藥或疫苗,也不是得過一次就免疫。很多人吃東西懶得去洗手,以為有噴酒精就好,但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酒精或乾洗手液無法殺滅諾羅病毒。」

諾羅病毒的症狀包括劇烈噁心與嘔吐、腹瀉、腹痛與絞痛、發燒、寒顫、頭痛、肌肉痠痛與全身疲倦。
示意圖翻攝自 imetta 療癒我

諾羅病毒的症狀

潛伏期通常為 10 到 50 小時,症狀會持續 1 到 3 天,諾羅病毒的症狀包括:

  • 劇烈噁心與嘔吐 (幼童嘔吐症狀較明顯) 
  • 腹瀉 (通常是水狀腹瀉) 
  • 腹絞痛
  • 發燒
  • 少數人有呼吸道症狀、頭痛或肌肉痠痛

亞東醫院感染科林惠紋醫師指出,多數人都能自行痊癒、8 成以上病患無須住院,致死率也很低,不過要注意避免脫水。

一名患者因感染諾羅病毒而腸胃不適,他手拿一捲衛生紙、另一手摀著肚子,背景在廁所裡。
示意圖翻攝自 Freepik

諾羅病毒與其他腸胃炎的差異

諾羅病毒與會引起腸胃炎的「輪狀病毒」,在症狀上雖然有些相似,但仍有以下差異:

  諾羅病毒 輪狀病毒
主要症狀 嘔吐為主,其次為腹瀉 腹瀉居多,發燒也常見
好發年齡 所有年齡層 3 歲以下嬰幼兒
症狀持續時間 2 ~ 3 天 4 ~ 5 天
治療方式 無特效藥,建議補充水分、多休息,等待身體自行康復 有疫苗可預防

 

諾羅病毒的傳染途徑包括糞口傳播、飛沫傳播以及接觸傳播。
示意圖翻攝自 imetta 療癒我

諾羅病毒的傳染途徑

  • 糞口傳播:病毒主要經由受感染者的糞便或嘔吐物排出,若處理不當(如未確實洗手)便可能污染食物、水源或環境,進而透過食用、飲用或手部接觸將病毒帶入口中而感染。
  • 飛沫傳播:當感染者嘔吐時,病毒微粒可能會隨著空氣中的飛沫擴散,其他人若吸入或接觸這些飛沫,可能會被傳染。
  • 接觸傳播:諾羅病毒可附著在物體表面,像是門把、電梯按鈕、餐具等,或是與人握手、共用餐具,一旦觸摸到病毒後再摸嘴巴或進食,就可能受到感染。
諾羅病毒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嬰幼兒與學齡兒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醫護人員,以及餐飲從業人員。
示意圖翻攝自 imetta 療癒我

諾羅病毒的高風險族群

  • 嬰幼兒與學齡兒童
  • 老年人
  • 慢性病患者與免疫功能低下者
  • 醫護人員與餐飲從業人員:因為經常接觸病人或食物,萬一不小心碰到了被病毒污染的東西,就很容易被感染。
治療諾羅病毒的方法,包括補充水分、電解質、調整飲食,多吃稀飯、白吐司或蘋果泥、充分休息。嚴重時應去就醫。
示意圖翻攝自 imetta 療癒我

如何治療諾羅病毒?

疾管署說明,因為沒有特效藥,治療最重要的原則是適度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以防止脫水和電解質的流失。

  •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家有嬰幼兒的家庭可備著口服電解質溶液 (藥局可購得) ,以備不時之需。
  • 調整飲食:少量多餐、清淡,避免過油或高糖食物。
  • 充分休息
  • 就醫治療
預防諾羅病毒的方法,包括用肥皂勤洗手,別只使用酒精,因為酒精殺不死諾羅病毒。此外,還要確保食物衛生、將環境消毒,以及避免與感染者密切接觸。
示意圖翻攝自 imetta 療癒我

如何預防諾羅病毒?

諾羅病毒的傳染力超強,一不小心就可能群聚感染,日常生活要更注意:

  • 勤洗手: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尤其是進食前、備餐前、如廁後、照顧病患後。
  • 確保食物衛生: 生食和熟食要分開處理,特別是蚵、貝類等帶殼海鮮一定要澈底煮熟再吃,避免生飲生食且聚餐共食應用公筷母匙。
  • 環境清潔消毒:受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並視汙染情況使用漂白水來消毒。受汙染的器物表面可用 20 毫升漂白水加 1 公升清水 (1,000ppm) 擦拭受污染的器物表面;病患嘔吐物及排泄物應以 100 毫升漂白水加 1 公升清水 (5,000ppm) 消毒清理。
  • 避免與感染者密切接觸:如果家裡有人感染,記得戴手套處理嘔吐物、糞便,並且用消毒水徹底清潔環境。
有效預防諾羅病毒的方法,就是用肥皂勤洗手。
示意圖翻攝自 Freepik

【免責聲明】
本篇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分享與科學研究資訊整理之用,非用於診斷、治療、醫療建議或替代醫師專業意見,亦不作為產品療效之保證或宣稱。如有健康相關問題,請洽詢專業醫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