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想過,看診時醫生可能用人工智慧(AI)來幫忙判斷病情?我們和醫生的對話,會不會被記錄下來,變成一份 AI 自動整理的摘要?
隨著 AI 開始進入醫療領域,這類問題越來越常被提出。不過對多數人來說,「AI 醫療」仍然是一個很陌生的概念。根據 2023 年的一項調查,多數美國民眾對於醫生在看診時使用 AI 感到不太安心,但 AI 這項技術並不會因此退場,反而 AI 在醫療上的應用正快速擴大。了解 AI 能帶來什麼幫助,以及我們該注意些什麼,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那麼,AI 到底怎麼參與診斷和治療的過程?醫師們又是怎麼看待這個工具的?有哪些風險是我們該留意的?這篇文章整理了 CNN 與美國急診醫師、喬治華盛頓大學兼任副教授麗安娜·溫(Leana Wen)的訪談,希望幫助大家初步了解 AI 在醫療領域的發展現況。

示意圖翻攝自 Freepik
患者該如何看待 AI 在醫療上的不同應用?
在了解 AI 如何參與醫療之前,先搞懂兩種主要的 AI 類型會很有幫助:「預測型 AI 」和「生成式 AI 」。
「預測型 AI 」是靠數學模型和模式辨識來「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事」。舉例來說,AI 可以分析過去數萬名肺炎患者的資料,幫助醫生判斷哪種人比較需要住院。這種 AI 就會綜合年齡、性別、慢性病史、抽血數據,甚至是種族背景等等,來協助醫生決定要不要安排住院、以及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生成式 AI 」則是透過大型語言模型來產生類似人類的互動,例如 ChatGPT。生成式 AI 的厲害之處在於能快速整理大量資訊,並用條理清楚、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有些研究甚至發現,生成式 AI 的表現有時能通過醫師執照考試。
但 AI 也不是完全沒有疑慮。生成式 AI 有時會「自創內容」,也就是出現所謂的「AI 幻覺」,可能看起來講得頭頭是道,實際上卻不準確。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 AI,表現成果都跟投入訓練的資訊息息相關。所以,在醫療領域中使用 AI 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了解「這個 AI 是怎麼被訓練出來的?適合用在哪些場景?能不能真正幫上忙?」,這些才是關鍵。

現在的 AI 真的能幫忙診斷病人嗎?
其實已經有「預測型 AI 」被運用在診斷上,幫助醫生提高準確率。
例如,大腸鏡檢查是診斷大腸癌的一種方式。醫生會用一根細長的管子檢查整條大腸,找出並切除可能變成癌症的息肉。AI 會透過大量的影像資料訓練自己,學會怎麼辨認出息肉,並在檢查過程中即時「畫重點」,提醒醫生注意。根據 2022 年的研究,AI 可能有利於減少漏診率。
乳癌篩檢也是一個例子,現在 AI 也能幫忙判讀乳房 X 光影像。研究發現,有 AI 支援的乳房篩檢,解讀的準確率至少能與兩名放射科醫生相仿,也有可能提高癌症偵測率、減輕醫師負擔。目前,美國 FDA 已經核准了超過 20 項專門用來協助乳癌篩檢的 AI 工具。
不過,這些技術還沒普及到所有醫療院所,主要是因為導入 AI 系統會增加額外成本,現階段的應用仍有限。
AI 如何協助醫生做出治療決策?
除了診斷之外,AI 現在也能幫忙判斷治療方向,而且有些案例效果還不錯。
例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就開發了一套預測型 AI 系統,用來找出住院中、可能會出現「敗血症」的病人。敗血症是一種來得又急又猛的全身性感染疾病,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這套 AI 能提早發出警示,幫助醫護人員更快發現問題、及早用藥。
美國凱薩醫療機構也導入 AI 來持續追蹤住院病人的身體狀況。如果系統分析出病人的生命徵象、抽血結果或護理紀錄中有惡化的跡象,就會馬上跳出警示,請醫護人員立刻處理。研究顯示,這套系統啟用後,與病人的死亡率降低有關。

怎麼知道醫生有沒有使用 AI?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問醫師或護理師。請病患簽署的同意書等文件裡,也可能有寫到院方使用的 AI 技術類型。至於大家最在意的隱私問題,醫療紀錄其實是受到法律保護的。美國的《健康保險可攜與責任法》(HIPAA)法案,有明確規定,醫療單位不能隨意洩漏病患的健康資料,保障病人基本的隱私權。
在臺灣,也有相關法規保障病人的隱私。像是《個人資料保護法》會規範醫療機構如何使用病人的資料;《醫療法》也有明文禁止醫護人員隨意洩漏病情。

醫生怎麼看待 AI?AI 真的能減少負擔、提升效率嗎?
美國急診醫師麗安娜·溫表示,醫護人員應該很樂於使用能減少文書作業的 AI 。例如一種叫做「環境 AI(ambient AI)」的技術,會「聆聽」醫生跟病人的對話,然後自動把對話整理成醫療紀錄草稿,便於醫生後續確認修改,節省很多時間。
另外,醫生還會用 AI 幫忙寫那些要寄給保險公司、申請藥物或治療的授權信。這些行政流程費時費力,現在有 AI 幫忙打草稿,能大大減輕工作負擔,也有助於降低醫護人員的職業倦怠。

【免責聲明】
本篇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分享與科學研究資訊整理之用,非用於診斷、治療、醫療建議或替代醫師專業意見,亦不作為產品療效之保證或宣稱。如有健康相關問題,請洽詢專業醫師評估。